查看原文
其他

读书:曾国藩的“不可揭破”(总第239期)

2017-07-16 杜骏飞等 杜课

读书:曾国藩的“不可揭破”

 

徐珂《清稗类钞》记曰:

咸、同间,曾文正公国藩督师剿粤寇,幕府人才,一时称盛。于军旅、吏治外,别有二派,曰道学,曰名士。道学派为何慎修、程鸿诰、涂宗瀛、倪文蔚、甘绍盘、方某诸人,名士派为莫友芝、张裕钊、李鸿裔诸人。


试译:

 

咸丰、同治年间,曾国藩督师剿灭太平军,开幕府揽人才,一时称盛。除了军旅人才和官吏之外,还有两类,一类是道学,一类是名士。道学派如何慎修、程鸿诰、涂宗瀛、倪文蔚、甘绍盘等诸人,名士派如莫友芝、张裕钊、李鸿裔诸人。

 

批语:

 

曾国藩曾经用八个字总结自己用人之道:广收、慎用、勤教、严绳。广收,就是广泛延揽人才。慎用,就是量才取用,务求慎重。勤教,就是经常进行督导和教诲。严绳,就是立法度,上规矩,严加管束。

 

幕僚相当于人才库,旨在网罗各行各类的人才,军旅和吏治是军事和行政人才,自然是多多益善,而延揽“道学”和“名士”两类,所欲为何?恐非止是“衡才不拘一格”,或还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需求罢。




文正之重督两江也,中江李眉生鸿裔游其幕,年少倜傥,不矜细行。文正特爱之,视如犹子,文正秘室,惟眉生得出入无忌。时文正幕中有三圣七贤之目,皆一时宋学宿儒,文正震其名,悉罗致之,然第给以厚糈,不假以事权。


试译:

 

曾国藩第二次做两江总督时,中江人李鸿裔受聘在他的幕府中,他少年倜傥,不拘小节。曾国藩特别喜爱他,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。曾国藩的秘室,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。当时曾国藩的幕僚中有“三圣、七贤”的名头,都是名极一时的宋学大家。曾国藩景慕他们的名望,都把他们延纳了进来。然而,也只是厚给衣食, 并不给他们处分事务之权力。

 

批语:

 

爱才惜才,却不委以工作,自是“慎用”之故。曾国藩认为,“办事不外用人,用人必先知人”。就是说,他要用的人必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。“道学”和“名士”之辈,文化上自是高超的,但能否做事,那就要另当别论了。或是留中观察,故暂不假以事权;或是勘破有无,或纯为务虚,本不欲假以事权。




一日,文正方与眉生在室中坐谈,适有客至,文正出见之,眉生独在室,翻几上案牍,得《不动心说》一首,为某老儒所撰。老儒,即所称圣贤十人中之一也。文之后幅,有“使置吾于妙曼娥眉之侧,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?曰不动。又使置吾于红蓝大顶之旁,问吾动高爵厚禄之心否乎?曰不动”。眉生阅至此,戏援笔题其上曰:“妙曼娥眉侧,红蓝大顶旁,尔心都不动,祇想见中堂。”


试译:

 

一天,曾国藩正在和李鸿裔在室中坐谈,正巧有客人来访。曾国藩出去迎见客人,留下李鸿裔自己在室中,李鸿裔翻看茶桌上的文本,看到一篇《不动心说》,是某位老儒所写的。这位老儒,即前所谓十圣贤之一。文后写有这样一段:“把我放在曼妙女子身旁,问我是否动了好色之心?我没有动心。把我放在顶戴花翎旁边,问我有没有动高官厚禄的心?我没有动心。”李鸿裔看到这里,拿起笔在上面戏题道:“美人在侧,你不动心;高官厚禄在前,你不动心;你对人间的一切诱惑都不动心,只想见中堂大人而已。”

 

批语:

 

“尔心都不动,祇想见中堂。”这话多有锋芒,亦令人莞尔。后人读李鸿裔此句,当知其为戏谑道学之伪,但我等只不知,道学派口中又会如何讥刺名士。




题讫,掷笔而出,文正送客去,返书室,见之,叹曰:“必此子所为也。”因呼左右召眉生,则已不在署,盖又往秦淮河上冶游矣。文正令材官持令箭大索之,期必得,果得诸某姬舟中,挟以归。文正指所书诘之曰:“子所为耶?”李曰:“然。”文正曰:“此辈皆虚声纯盗之流,言行必不能坦白如一,吾亦知之。然彼所以能获得厚资者,正赖此虚名耳。今汝必揭破之,使失其衣食之资,则彼之仇汝,岂寻常睚眦之怨可比,杀身赤族之祸,伏于是矣。盍戢诸。”眉生悚然受教,自此遂深自敛抑。


试译:


李鸿裔写完,扔下笔就出去了。曾国藩送走了客人,回到书房,看到了所题的文字,叹声说:“一定是这个小子干的。”就让手下去召李鸿裔,这时李已不在衙署中,很可能是又去秦淮河上游玩了。曾国藩令材官拿着令箭到处去找,预料一定能找到,果然在一只彩船中找到了他,带了回来。曾指着他所写的问道:“是你干的吧?”李答:“是。”曾说:“这些人有些欺世盗名,言行未必能坦白如一,我也是知道的。然而他们所以能够获得丰厚的资助,正是靠的这个虚名。现在你非要揭露它,使他失去了衣食的来源,那他对你的仇恨,岂能是平常言语之间的仇怨可比的,杀身灭族的大祸,隐伏在这里边了。”李鸿裔敬畏地接受了教诲,从这以后便深深地收敛自己,不再敢大言放肆了。



批语:

 

曾国藩为人素厚重而有威,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也是无人可比。他对道学派之不足如此明鉴,却还是肯长期敷衍,你看是什么缘故?要么是存心忠厚,要么是用人所长,要么是遵守契约,要么是谦抑忍耐?总之,其“看破不说破”之能,是超越了晚辈李鸿裔的聪明敏锐了。曾国藩在家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:“天下古今之才人,皆以一傲字致败。”就此观之,“看破不说破”,更多的还是一番谦抑忍耐、绕道而行的处事功夫罢。


《周易》说:“乾者,直也,君子直道而行。”孔子说:“斯民也,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。”意思是说,只有夏商周三代“直道而行”的人才值得赞美。可见,“直道而行”是孔子做人的道德和底线。不过,孔子“直道而行”的信条也曾受到老子的批评告诫。三十岁时,孔子去拜见老子,临别时,老子说:“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,好议人者也。博辩广大危其身者,发人之恶者也”。意思是:聪明深察的人常有身死之虞,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;博学善辩、识见广大的人常危及自身,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过错的缘故。老子这也是担心孔子看问题太深刻,讲话太尖锐,会给自己带来人身危险。


曾国藩训诫李鸿裔时,与老子开导孔子时的心情大概是一致的。此种“人生智慧”,有悖于“直道而行”的君子之道,却又是直击人性的生存法则,利弊互见,非片语所能衡断。如何取舍,但凭读者存乎一心而已。




直道而行,还是“不说破”?

文/顾旧


前些天,我与一位长辈聊天,他说:“在事业单位里,要注意待人接物,不能让同事心生怨恨。”

 

今日读罢这个故事,我想这位前辈也许深谙曾国藩的处世之道。

 

昨天杜老师在分析“利他”时曾批评一个观点不够超越:“利他是为了利己”。在曾国藩这里,“保全他人的衣食之资”,是利他,但出发点,还是为自己的生存吧。杜老师说:“利己驱动的利他非但是不超越的,也是不可靠的。” “不说破”虽然与世周全,但终究缺少“直道而行”的道义;虽然看似各方平衡,但实际并无增益。如果所有人皆以含蓄包容而求自保,那么整体文明的进步,怕要经历更加漫长的岁月。

 

有人说:“看破,是一种明智;不说破,是一种厚道。”在我看来,看破不说破,是一种入世的智慧;看破而说破,却需要一种出世的勇气。(至于如何说破,那是另外一门值得研究的说话之道。)“不说破”的智慧,在经历世事后也许不减反增;直道而行的勇气,失去之后却往往再难拾起。

 

人世浮沉,你会选择直道而行,还是“不说破”呢?

 



《杜课》粉丝群成立啦!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,添加杜课小助手(微信号:dukexzs)加入《杜课》粉丝群,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、所想、所悟。您也可以提出对《杜课》的建议和意见,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。我们期待和相信,有了您的参与,《杜课》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。



感谢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。


往期精选


人物:阿米尔·汗的完美人生|范雨素的意义苦难课: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,你好啊| 高华:历史天际的微光|科恩的诗、歌和人生乌尔班尼的牺牲|世间好物不坚牢: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


视频: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


文字:新华社不像新华社了吗?| 少室山上那一拜寒门高考坏老人李嘉诚对你说了什么(杜课评注版)| 毕业生(1):你到底需不需要读研?毕业生(2):你是一个怎样的职场新人?|毕业生(3):创什么都行,别创业 | 听杜老师谈吃面 | 有多少人活着,但人生却从未开始 |提问的五种修炼关于爱:九个艰难的追问“人生好比洗衣机,稳中要有甩”天亮了,你的自媒体梦也该醒|七月十二日感事答疑|404动物园 


音频: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


元能力养成:敬畏反思|宽容钝感坚毅遗忘 | 利他


鸣谢:
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编辑|汤佩兰 

责编|胡园

         杜  课

邮箱:njuduke@163.com

不学不成  不问不知
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